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上海杠杆配资2025年
在线辟谣。
在超市的饮品货架上,“0糖0卡”早已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热门标签。很多人认为,只要标注了这两个词,就能毫无负担地享受甜味,尤其糖尿病患者更是将其视为“控糖期救星”。但从内分泌营养学角度来看,“0糖0卡”不等于绝对健康,其背后隐藏的代糖影响,值得我们深入关注。
首先要明确“0糖0卡”的定义。根据我国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,每100毫升(或100克)食品中糖含量≤0.5克可标“0糖”,能量≤17千焦(约4千卡)可标“0卡”。这类饮料能保持甜味,核心在于添加了代糖,主要分为人工代糖(如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、安赛蜜)和天然来源代糖(如赤藓糖醇、甜菊糖苷、罗汉果甜苷)。从短期血糖影响来看,它们几乎不直接升高血糖,也不提供热量,这也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。
但“不升血糖、无热量”,不代表对代谢系统完全无害,尤其是对胰岛功能的潜在影响,已成为近年内分泌领域的研究热点。
1
代糖对胰岛功能的潜在影响
多项临床研究提示,部分代糖可能通过“肠道-胰岛轴”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分泌功能:
人工代糖(如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)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,进而引发低度慢性炎症。这种炎症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,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,长期可能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。有研究发现,长期饮用含代糖的饮料,即使血糖未明显升高,也可能出现“胰岛素抵抗”的早期迹象——比如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、胰岛素释放曲线异常。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,这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,间接增加代谢并发症的风险。
天然代糖(如赤藓糖醇)的安全性相对更高,但过量摄入(如每日超过30克)也可能引起部分人群肠道不适,且目前关于其对长期胰岛功能影响的研究仍在进行中,暂不能完全排除潜在风险。
从内分泌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看,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一个误区:认为喝“0糖0卡”饮料就可以无节制,甚至因此放松对主食、甜食的控制。但实际上,这类饮料的核心价值只是“替代”——替代含糖饮料,而非“补充”健康。
2
不同人群如何科学对待“0糖0卡”饮料?
1. 糖尿病患者:控制频率,视为“偶尔调剂”
优先选择白开水、淡茶水(如绿茶、荞麦茶)、苏打水(无添加糖和代糖),这些饮品对血糖和胰岛功能无任何额外负担。若实在想喝甜饮,建议每周不超过2次,每次饮用量控制在200-300毫升(约1小瓶),避免每天饮用或一次性大量饮用。选购时仔细查看配料表,优先选择以“赤藓糖醇、甜菊糖苷、罗汉果甜苷”为主的产品,尽量避开含多种人工代糖(如同时含阿斯巴甜、安赛蜜)的饮料。饮用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,若发现血糖波动异常或胰岛素用量增加,应减少或停止饮用。
2. 健康人群:不建议作为常规饮品
对于无血糖问题的人,长期依赖“0糖0卡”饮料可能会让味蕾对甜味的敏感度升高,反而更难接受天然食物的清淡口味,增加后续偏爱高糖食物的风险。儿童、孕妇及哺乳期女性,应尽量避免饮用含代糖的饮料,优先选择天然饮品,减少代糖对身体发育和代谢系统的潜在影响。
最后需要强调的是,健康的核心从来不是“规避某一种成分”,而是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。无论是“0糖0卡”饮料,还是其他加工食品,都需要放在“总热量控制、营养均衡”的框架下看待。与其纠结于“能不能喝”,不如回归饮食本质——多吃天然食材,少喝加工饮品,才是维护代谢健康、保护胰岛功能的根本之道。
本文来源丨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
责任编辑丨小林
*\"医学界\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腾思控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