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互联网股票配资网
T1DM管理已进入精准时代!
撰文:Key
引言
全球范围内,1型糖尿病(T1DM)的发病率正持续攀升,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)所带来的疾病负担依然居高不下。从疾病发展进程来看,T1DM可分为三个阶段:1期(自身免疫异常)、2期(血糖异常)和3期(出现临床症状)。研究表明,早期筛查与定期监测能够有效降低3期患者确诊时DKA的发生风险。在刚刚于奥地利维也纳落幕的第61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(EASD 2025)上,发布了有关人群水平筛查早期T1DM的新共识,并更新了EASD与美国糖尿病协会(ADA)共同制定的成人T1DM管理共识报告。本文将对此次更新要点进行梳理,以饕读者。
T1DM早期筛查全球共识发布:聚焦人群策略、技术优化与未来挑战
图1 Anastasia Albanese-O'Neill教授发言
首先,Anastasia Albanese-O'Neill教授强调,国际层面关于T1DM早期筛查的共识,为全球范围内该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关键性指导。通过实施早期筛查,能够及时识别高风险人群,并采取相应的监测与干预措施,从而有望降低T1DM的临床发病率,并减轻DKA所带来的健康风险。此举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与生活质量,也将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
▌T1DM胰岛自身抗体(IAb)筛查
早期筛查能够帮助IAb阳性者及其家庭获得循序渐进的糖尿病管理教育,为平稳过渡至治疗阶段做好准备,并提供机会接受已获批的疾病修饰治疗以延缓发病,或参与新药临床试验。此外,早期筛查还可显著降低临床诊断时DKA及其急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,减少住院需求及相关费用,改善临床指标,从而提升长期代谢控制水平,降低并发症风险,并提高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。然而,IAb筛查也存在潜在的危害,表1列出了这些风险及相应的应对策略。
表1 IAb筛查的潜在危害及缓解策略
建议:在一般人群中进行T1DM早期IAb筛查时,必须尽可能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风险。建议在初筛阳性后采集第二份血样进行确认检测,且确认方法应尽可能采用与初筛不同的检测技术,以提高结果可靠性。整个IAb检测方案及流程需具备高度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,并获得充分认证和验证,以适用于临床实践而不仅限于研究。样本采集和送检流程应尽量简便,以提升参与率,并注重保障不同社会经济地位、地域及种族人群的公平可及性。
表2 用于T1DM自身抗体筛查的检测方法
▌T1DM筛查人群、时机与频率
尽管可将有自身免疫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的高危个体作为筛查起点,但长远目标应是在普通人群中全面推行IAb筛查。建议推行普筛需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,包括阳性确认机制、长期监测体系以及初级至二级医疗、儿科至成人服务的有效转诊路径。
值得注意的是,约5%~10%的多重IAb阳性及27%的单一IAb阳性样本在复测中可能转阴,因此可靠的确认流程尤为关键。推荐在2~4岁进行首次IAb筛查,阴性者应在6~8岁及10~15岁复筛。未筛查过的儿童应尽快纳入计划。筛查年龄可结合现有公共卫生活动灵活调整。目前对15岁以上普通人群的IAb自然史了解尚不充分。若此前未筛查,可考虑在15岁后进行一次补筛,尤其结合公共卫生项目开展。
▌筛查场所、结果沟通与未来方向
1)筛查应融入现有公共卫生服务:建议将IAb检测纳入常规公共卫生活动,如疫苗接种和儿童健康体检,以降低参与障碍、提高效率,并促进不同社会经济、种族和地区人群的公平参与。各地可依据实际医疗资源与流程,选择最合适的筛查场所。
2)筛查结果需专业、清晰沟通:国家和区域相关方应负责制定IAb筛查前后的沟通计划,明确筛查目的、流程及预期。结果沟通应使用中立清晰的语言,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焦虑。所有阳性结果需经确认后才正式告知,并提供一对一解释,及时回应被筛查者的疑问与支持需求。
3)当前证据差距与未来重点:目前仍存在多项关键证据空白。如成人是否应进行筛查尚未明确;单一IAb阳性的临床意义不清;筛查与随访的最佳实施场所有待确定;非白人种族中的疾病进展数据缺乏。未来应通过同行评审、公众评论和国际糖尿病组织认可,推进更多高质量研究,填补上述空白,尤其注重成人筛查、不同种族人群研究及适宜技术开发,为全球T1DM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。
图2 T1DM未来研究重点
聚焦T1DM全程管理:解读最新共识诊断标准升级与个性化管理策略
图3 Richard I.G. Holt和Anne L.Peters教授发言
Richard I.G. Holt与Anne L. Peters教授指出,《成人1型糖尿病管理:ADA/EASD联合共识(2021年)》报告自发布以来影响广泛,已被引用逾1000次。近年来,随着T1DM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,糖尿病相关技术持续创新。与此同时,临床对肥胖与心血管风险的管理、以及微血管并发症筛查的指导也日益重视。基于上述进展ADA与EASD一致认为有必要对该共识报告进行更新,特推出《成人1型糖尿病管理:ADA/EASD联合共识(2026年)》,与上一版相比,本版新增三个章节,合并若干原有章节,并补充了若干关键要点,以下为此次更新的主要内容。
▌T1DM诊断更新要点
T1DM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。年龄<35岁、BMI<25kg/m²、出现DKA、血糖>20mmol/L、非意愿体重减轻或需迅速启用胰岛素治疗等表现,应高度怀疑T1DM。建议检测IAb以辅助诊断,首选谷氨酸脱羧酶抗体(GAD),必要时进一步检测IA-2与ZnT8抗体,若1种抗体呈强阳性或≥2种抗体阳性,可确诊T1DM。
如IAb阴性或仅单一低滴度阳性,建议检测C肽以进一步鉴别:C肽<200pmol/L,支持T1DM;C肽200~600pmol/L,需结合临床评估;C肽>600pmol/L,且伴快速胰岛素依赖,仍可能为T1DM,建议重复检测;年龄<35岁且具单基因糖尿病特征者,推荐基因检测。
图4 T1DM诊断要点
▌T1DM管理更新要点
临床评估是T1DM管理的基础,应全面关注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,包括血糖达标率、高血糖事件、2级或3级低血糖发生频率等。同时,还需评估患者调整治疗方式的意愿,以及是否存在糖尿病相关心理困扰、饮食行为异常等心理社会问题。
基于评估结果,应制定个体化管理策略。对血糖持续不达标者,需依据血糖监测数据调整胰岛素剂量,并帮助其规范饮食和运动行为,以改善血糖波动。若患者具备条件,可推荐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(CGM)等先进技术;若现有胰岛素给药系统效果不佳,也可考虑更换其他系统。管理计划应持续实施,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胰岛素用量调整。
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(DSMES)是T1DM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,应在诊断时、年度评估和/或未达治疗目标时、出现影响自我管理的新并发症或生活变化时,以及生活过渡期这四个关键时期系统提供。DSMES旨在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管理所需的知识、技能,增强自我管理信心,维持生活质量,并依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,包括疾病基本认知、治疗调整、行为适应与管理策略优化。
图5 T1DM管理要点
▌T1DM治疗更新要点
血糖管理干预:自动胰岛素输注系统(AID)成为众多T1DM患者胰岛素递送的首选,AID系统通过整合胰岛素泵、CGM设备以及先进的控制算法,实现自动化的胰岛素输注,有效改善血糖控制。
β细胞功能的保存与替代:免疫疗法可延缓疾病进展、保存残余β细胞功能。胰腺和胰岛移植是少数难治性病例的可选方案,但AID系统进步使其需求减少。
微血管并发症筛查:诊断后无需等五年再筛查微血管并发症,眼底照相、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(eGFR)检测是关键项目,合理筛查策略可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延缓进展。
肥胖管理:T1DM患者超重和肥胖常见,促成因素包括预防低血糖增加摄入和高胰岛素血症,治疗含行为干预、第二代抗肥胖药物及必要时减重手术。
小结
本届EASD年会聚焦T1DM防控与管理两大核心,发布了全球早期筛查新共识和2026版ADA/EASD联合管理共识。早期筛查新共识强调在普通人群中推行规范化的自身抗体筛查,并优化检测与沟通策略,以降低DKA发生风险、实现早诊早干预。联合管理新共识则突出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策略,涵盖个体化血糖控制、先进技术应用、并发症筛查及特殊人群管理,旨在全面提升T1DM医疗质量与患者生活质量。
责任编辑丨小林
*“医学界”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腾思控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